日前,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全省法院政治工作会议,会议通报了“第二届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评选结果,全省法院10个项目入选,蕉岭法院“打造‘客家法韵’法治文化品牌,助力山区农村法治社会建设”项目榜上有名。
亮点一 集约化,打造学思践悟“一体化”法治文化教育基地
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聚焦“学”“践”融合,建成展示区、科普区、互动区、体验区、自主区、模式区等6个模块为一体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选派一线法官担任讲解员,融入本土案例现场释法,设置场景配合延伸学习,在体验互动中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走新”又“入脑”。贴近山区特色开发法治教育精品课。把脉不同群体法治需求,梳理乡土法治宣传教育32类“菜单”,结合审判执行实践,深挖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中德、礼、信、法等元素,配套开发各类课件54个。多方联动开展集中宣教活动。联合县直机关单位、学校、团体等建立法治文化宣传矩阵,举办“始炬初心·筑梦前行”“法官说·法企同行”“‘每周一学’全县学生进法院”等活动。充分利用丘逢甲故居等文化地标组织开展学习宣传教育,让法治文化宣传与本土社会生活深度融合。
在梅全国、省人大代表到蕉岭县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视察
亮点二 村居化,打造深入基层群众的“行走法治课”
组建法治文化宣教“轻骑兵”。成立“法润”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志愿服务队,36名青年业务骨干深入偏远村镇常态化开展送法上门活动,志愿队成立两年多来共开展各项法治宣传活动102场次,派出队员895人次。深入基层开展“巡回审判”。主动将法庭搬至乡村社区、田间地头,充分发挥案例直观、生动、鲜活特点,将庭审变成课堂。庭后以聊天式、话家常形式,就案开展法治宣教,在以案释法中融入孝悌友善、修身养德等客家优秀文化理念。坚持每年到全县各镇开展巡回审判,城镇覆盖率100%。坚持“圩日”集市设点送法。组织干警在圩日集贸市场设摊“坐诊、巡诊、问诊、会诊”,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送上融合客家古训和法言法语的“土特产”,让法治理念植入群众心田。编印村民应知应会法律知识等宣传手册34类7万余册,制作宣传展板209个,配套定制环保袋、书签等宣传品10万余个。
蕉岭法院新铺法庭到三圳镇顺岭村开展巡回审判
亮点三 情景化,打造寓教于乐的“大禾坪小剧场”
“本土案例+情景再现”创作法治文艺作品。聚焦山区农村法治需求,精心选择案例,融合客家文艺元素,创作并演出《诚信为本 守法为先》等13个节目;联合县山歌剧团、县舞蹈协会组建“演员+干警”团队,借助全县各村的“大禾坪”巡回演出,让群众在戏中学法、在戏中品德。“送法上门+送影下乡”制作推广法治微电影。通过“一庭挂两镇”机制,剪辑制作《当哪吒遇上“民法典”》等法治微电影,推送至有影视播放条件的村委组织村民观看。“专业优势+协同联动”构建法治宣教“plus”大格局。与县工商联、县妇幼保健院、县阳光爱心协会等多家单位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针对不同领域、主题开展“plus版”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法治文化向特殊群体和更基层延伸。
蕉岭法院联合县阳光爱心协会、县舞蹈协会以山歌快板、游园会等形式开展反诈主题法治宣传活动
近年来,蕉岭法院立足辖区“小县域、大农村”的山城特点,以“深化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提升辖区群众法治素养、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为目标,深挖客家文化底蕴,着力打造“客家法韵”法治文化宣传品牌,让法治精神如和风细雨泽润山区百姓。“每周一学”固定式、常态化全县学生进法院活动有效引导青少年树立法治信仰,受到前来视察的在梅全国、省人大代表的肯定与好评。“6·5”世界环境日公益宣传片《“蕉”青“岭”绿 法舟领航》、“8·15”全国生态日原创歌曲MV《“蕉”青“岭”绿唱新歌》获最高法院、省法院新媒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