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主动融入和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市发展大局,近日,梅州中院立足审判职能定位,出台《梅州法院关于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十项举措》,围绕立案、调解、审判、执行等诉讼全流程、各环节,提出十项具体举措,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梅州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落实《梅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公正高效审理涉企案件,依法打击通过虚假诉讼逃废债、侵害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行为,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严格把握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的界限,坚决防止和纠正用行政或者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坚决防止和纠正地方保护主义,坚决防止和纠正把经济纠纷认定为刑事犯罪、把民事责任认定为刑事责任。助力擦亮“梅州事好办”品牌,依法纠正对市场主体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用好司法建议、白皮书促推行政机关先行自我纠错,推进执法力度和执法温度的统一。监督支持政府依法守约践诺,深化行政争议全程协调解纷机制,妥善化解涉重点项目的土地、投资、合同等纠纷。聚焦企业所需,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活动对涉案企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建立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机制,对涉及重点项目建设、可能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严重且不可逆后果等涉企案件开展经济影响评估,作出针对性防范和处置,确保案件办理“三个效果”相统一。完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依法高效审理简单涉企案件,一审速裁案件一般不超过30日审结,二审速裁案件一般不超过20日审结,退还诉讼费的案件在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15日内退还。健全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涉众型商事纠纷“示范判决+专业调解+司法确认”机制,用最少的程序实质化解商事纠纷。推进金融纠纷实质化解,组建法律服务工作专班,提前介入、全程指导,稳妥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债务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助推梅州金融生态示范区建设。
聚焦善意文明,推动“办理一案、救活一企、带动一业”
加强执行规范化建设,严禁超标的查封和乱查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建立健全失信被执行人分级分类惩戒制度及信用修复机制,在不损害债权人利益前提下支持合理置换保全财产,灵活采取“活封活扣”“预处罚”等柔性司法手段,为企业纾困解难。规范完善民营企业救治和退出机制,深化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建立小微企业快速清算和重整机制,进一步缩短全市破产案件平均办理时间。推进“执破融合”,精准识别具有特殊资质、核心技术等“软实力”的企业,灵活运用“执转破”“清算转重整”等程序,推动重塑企业价值、焕新产业发展。深化知识产权“四重保护”机制,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和要素式审判,加大重复侵权、恶意侵权、源头侵权惩罚性赔偿力度,提升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水平。深化“法院+N”联动保护,加强对梅州品牌申报认定驰名商标、老字号、地理标志的法律指引,助推梅州建设苏区融湾特色型知识产权强市。建立涉企纠纷源头治理机制,构建“法院+”助企共同体,公布“司法助企二维码”广泛汇集企业司法需求,“一园区一专班”服务产业园区、“反向飞地”建设,推动涉企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支持梅州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国际陆港等平台融合发展,在综保区设立法官服务点,加强跨境电商、跨境投资贸易风险预警提示,助力企业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