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企问需解难、量身送法上门、打击与保护并重,“检察+”精准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办好一宗案件,点亮新的希望,司法救助给予贫困受害者继续前进的力量;公益诉讼守护宜居环境,擦亮乡村振兴生态人文底色;公开听证解开多年“法结”“心结”,检察触角再延伸,做好社会治理“大文章”……
每一项创新举措,每一次能动履职,都映照着梅县区检察院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初心和担当。
近年来,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和上级检察机关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政治建设、业务建设深度融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每一项检察工作、每一个案件办理中,以高水平司法服务保障梅县苏区高质量发展。
“检察+”护航民营经济加速跑
“这堂课下来,可以说是为我们精准‘扫盲’了。”一堂“双防”教育课后,广东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紧握授课老师——梅县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胡伟君的手,如是说道。
原来,梅县区检察院在前期开展实体企业走访调研时发现,该公司因发展需要,亟待提升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和员工防诈骗意识,随即为该企业量身定制了法治教育课,并采取送法上门的方式,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为辖区重点企业上门送法,是梅县区检察院搭建检企交流平台、精准主动靠前服务、护航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梅县区检察院将服务保障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作为检察重点工作,制定出台《关于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15条意见》等制度,联合梅州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梅县区科工商务局等五部门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并牵头召开“发挥‘1+N’职能 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构建起以司法办案为基础、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的“检察+”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联动体系。
“请检察机关放心,我们今后会增强法律意识、合规合法经营,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检察官宣读不起诉决定后,广东某工程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陈某说。
去年9月,梅县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涉民营企业案件中,召开拟不起诉案件公开听证会,并到被不起诉人陈某所在的公司进行公开宣告。
“作出不起诉决定后,我们还专程到该公司进行回访,详细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司法需求,鼓励公司负责人安心经营。”办案检察官表示,最大限度减少司法活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实现司法的刚性和柔性、力度和温度之间的平衡,是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行动,更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实践。
近年来,梅县区检察院持续打好“打击与保护”组合拳,提升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一方面,严厉打击合同诈骗、非法经营、侵犯知识产权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依法惩治侵害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刑事犯罪,批捕38人,起诉44人;同时,依法审慎办理涉民营企业案件,对涉案民营企业人员不批捕16人,不起诉10人,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六稳”“六保”。
“能动检察”添彩乡村振兴新画卷
“已经批下来了,每个月可以领1313元,这下我女儿和外孙的生活有保障了。”得知外孙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申请通过审批后,李叔(化名)第一时间致电感谢办案检察官。
办案检察官介绍,李叔的女儿李莉(化名)是一名残疾人,因受犯罪侵害导致疾病加剧,靠领取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度日,刚出生的外孙让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更加举步维艰,母子两人平时由李叔照顾,医疗、抚养等费用开支让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在发现该情况后,梅县区检察院依法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决定予以救助4万元。此外,细心的办案人员还发现,李叔的外孙可能符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申请条件,随即将该救助线索移送梅县区民政和人社局,并全程协助李叔办理申请,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
办好一宗案件,点亮新的希望。近年来,梅县区检察院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开展“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对五类农村地区贫困当事人加大司法救助工作力度,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27件30人,发放国家司法救助金63.9万元,向民政、教育、妇联移送救助线索8条,实现救助效果最大化。
乡村振兴,离不开绿色生态的基本保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下好“生态棋”尤为重要。
今年春耕时节,随处可见农民劳作身影,犁田插秧,播下一年的希望。随之而来的农药使用量也大幅增加,如何破解农药废弃物处理不当污染环境的难题?
对此,梅县区检察院对全区17个镇(高管会)54家农药经营店铺进行现场走访调查,并组织召开行政公益诉讼诉前圆桌会议,与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各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农药销售企业代表等面对面磋商,研究解决农药废弃物处理问题,形成司法与行政执法的良性互动。
以能动检察守护绿水青山,梅县区检察院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发挥公益诉讼职能作用,推动相关部门清运程江镇周塘村743车淤泥、垃圾,实施“三面光”工程,从根源上解决淤积致农田受浸受损问题;开展“整治养殖场污染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活动,督促关闭或整治非法养殖场18家,督促清理生活垃圾350吨,恢复被破坏林地、耕地等5367.36亩……
“检察触角”延伸治未病
“检察公开听证的办案形式,体现了检察机关理性平和文明的办案理念,通过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充分释法说理,有利于促进矛盾化解,同时增强司法办案公开透明,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参加完公开听证,梅县区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会监司工委主任张文辉对检察听证工作这样评价。
2021年7月,梅县区检察院对张某申请民事执行监督案举行公开听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职律师等担任听证员,通过听证,案件双方现场签订了具结书,握手言和,当场承诺息诉罢访,实质性化解了长达5年多的民事争议,取得“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该院检察官介绍,有些案件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仅依靠检察机关的力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邀请听证员以及有关行政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就案件疑难问题、争议点进行针对性听证,共同开展释法说理,面对面解开双方的“法结”“心结”,更能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力度与温度。
近年来,梅县区检察院推进公开听证常态化,实现了“四大检察”听证全覆盖,共举行听证会36场,听证后矛盾化解率达100%。
“这个海报做得很好、很直观,市民的寄递规范意识也逐渐增强了。”在辖区一快递公司寄递网点,负责人指着墙上的海报笑道。
梅县区检察院检察官表示,在办案过程中,检察机关发现利用“互联网+寄递”渠道实施的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为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七号检察建议”,守护“小包裹”里的“大安全”,该院不断延伸检察触角,走访辖区部分快递企业和寄递网点,宣传落实“实名收寄”“收寄验视”等寄递安全制度,协调交通、邮政等部门完善寄递监管制度。
抓前端治未病,解民忧护民利。“诉源治理是治未病之良方,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诉源治理做深做细做实,推动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为梅县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梅县区检察院主要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