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建设

立足“深”字下功夫,看梅州法院如何提升审判质效

2022-09-01 16:20:26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审判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的中心工作,是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的立足点和着力点,直接关乎民心向背,影响司法公信。

今年上半年,梅州两级法院案件结案率排名全省第二,简易程序适用率80.0%,排名全省第一,长期未结诉讼案件减少近五成,民事一二审等五类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全省最短;民事行政二审申请再审率下降28.1%,降幅全省第一,执行工作专项考核获评“一类法院”;在全国法院较早开展当事人申请提级管辖改革,推行行政争议全程协调解纷机制,一审行政案件和解撤诉率长期稳居全省前三……

从结案效率到审判质量,再到办案效果,一组组数据可窥见梅州两级法院持续提升审判质效的行动和成效。

深引领夯实忠诚履职思想根基,深管理做实精细化审判品牌,深治理推进源头减少矛盾纠纷,深改革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立足“深”字下功夫,梅州法院始终狠抓审判执行第一要务,以高水平审判质效护航梅州红色苏区绿色发展。


深引领

全员“比学赶超”促提升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在兴宁法院坭陂法庭,法官助理李温慧正用群众听得懂的“土话”协助法官卢红辉做一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在这起共有物分割纠纷案中,卢红辉发现涉案房屋已经过多个诉讼,历时多年,双方矛盾很大,卢红辉不由“多想一点”:如果仅凭双方提交的证据一判了之,还是无法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为从根子上化解纠纷,卢红辉带着李温慧“多走一步”,多次到涉案房屋实地勘查,走访邻里街坊了解情况。立足“多做一些”,两人分别与六名当事人一一谈心做工作,了解诉求、陈述利弊、权衡轻重。

最终,原、被告双方自愿达成房产分割协议。“能为群众解决问题,付出再多也不嫌多,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李温慧事后总结道。

卢红辉,何许人也?他是兴宁市人民法院坭陂法庭庭长,全省法院“最美基层法官”,执着于“多想一点、多走一步、多做一些”的“三多”法官。扎根山区基层审判一线26年,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2000余件,无一投诉信访。

为此,兴宁法院打出“组合拳”,通过“集中学习+研讨学习”“事迹宣讲+案例指导”“压担子+挑担子”等多种方式,全面营造“对标先进找差距、扎下身子干实事、立足岗位作贡献”的浓厚氛围。

效果如何?来看一组数据:今年以来,兴宁法院结案数量同比增长22%,执行案件执结数量更是同比增长近五成,一年以上长期未结诉讼案件清零,服判息诉率91.84%,15名青年干警成长为业务骨干。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与兴宁法院一样,梅州各基层法院纷纷立足各自实际,因地制宜持续发力探索:梅江法院全面推广全国法院办案标兵黄永松的“三简”工作法,速裁类民商事案件较普通案件平均审理时长缩短70天;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刘国勇及其审判团队在梅县法院畲江法庭全力推进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三分之二的知识产权案件调解撤诉;五华法院设立魏基强法官调解工作室,大力推广全省法院调解专家魏基强的“客家谚语工作法”,民事案件诉前调解成功率62.1%……

培育先进树典型,示范引领促提升,全员“比学赶帮超”。系列举措之下,先进个人“点上开花”,基层法院“线上结果”,全市法院“面上出彩”,推动着审判质效持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梅州法院建成全省法院首个市县共建青年干警培养基地。通过组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实施青年法官导师制、中基层法院双向沟通机制、“头雁计划”等,带动青年干警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双提升,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


深管理

守好“三关”构建闭环机制

“庭审过程中使用法槌过于频繁”

“调解环节一带而过,缺乏深入调解的耐心”

“法庭调查结束后,未对调查情况作小结”……

在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全体审判委员会委员观摩完一件民事案件的庭审全过程,随即移步会议室,对庭审情况进行现场评议。从庭审形象、庭审程序、庭审技巧、庭审秩序,再细致到当事人称呼,与会委员一口气提出了10多个问题,句句到点、不留情面。

“细节决定成败,批评很尖锐,刚开始确实让我如坐针毡、面红耳赤。但全部点评完后,我认识到这是对我的严管厚爱,也是让我迅速找到不足、尽快整改提升的最佳方式。”会后,案件承办人陈法官如是说。

到这里,评查仍未结束。承办法官还需全面梳理《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法庭规则》中关于审判程序的规定,专门整理出一份整改清单对照检查改进。

“在审判委员会第二次对该法官主审的案件进行庭审评查时,发现其审判思路更加清晰,庭审技巧也有了明显进步,庭审被评定为优秀。”梅州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永平认为,庭审是保障案件质量的前哨,决定着案件事实是否查清、证据采信是否得当、争议焦点归纳是否正确,容不得半点马虎。

为此,梅州两级法院以精细化审判监督管理为切入点,通过守好管理关、责任关、廉洁关,构建案件质量闭环管理机制。

——守好管理关。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运用周报、月报、通报、评查、督查、提醒函等“三报两查一提醒”督促机制,层层筑牢案件质效的堤坝。

——守好责任关。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精细界定院长、分管院领导、庭长、法官的审判权力和责任,明确权责85项,明晰禁止性规定36项;健全重大敏感案件办理机制,建立“四类案件”识别监管机制,推动全程留痕监管。

——守好廉洁关。出台法院工作人员禁止性纪律规定“负面清单”、落实“三个规定”实施细则等制度;制定规范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的工作指引、办理暂予监外执行案件的指引等四项制度,坚决杜绝“纸面服刑”“提‘钱’出狱”;制定离任人员管理办法和离任人员谈话、辞去公职人员向单位请托事项记录报告等制度,坚决铲除司法掮客滋生土壤。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梅州两级法院制定长效规章制度245项,报告“四类案件”258件;开展评查庭审200多场次,评查文书近9000份;发出周报、月报、通报和提醒函860份,直指案件问题100多个,开展审务督查175次,清理长期未结诉讼案件170件,上诉率、二审改判发回重审率等负向指标均有效回落,且全部低于全省平均值;一审服判息诉率近90%,保持全省法院前列。


深治理

扩大纠纷多元化解“朋友圈”

“法官同志,你来评评理。”5月11日,被一起财产损害纠纷搞得焦头烂额的肖某洪、肖某辉,见到主动上门调解纠纷的平远法院仁居法庭驻八尺诉讼服务站法官廖会平时,情绪又激动起来,拉着法官现场讨说法。

原来,今年4月肖某辉因砍伐树木处理不当,致使掉落的树尾节砸在了堂兄弟肖某洪的房屋上,造成屋顶和墙壁破损。就赔偿问题双方多次协商未果,镇政府、村委会介入调解也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诉讼服务站是最靠近群众的地方,也是离矛盾纠纷最近的地方。了解到这起纠纷久而未决,廖会平担心矛盾会进一步激化,便联合当地村委、司法所、综治办工作人员前去调解。

“兄弟和好土变金,子嫂和好家业兴……”除了从“情”字入手劝解双方,廖会平还就纠纷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诉讼上的成本和风险关系等方面,为双方进行了通俗讲解和细致分析,促使双方签订调解协议书并当场履行完毕。

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梅州两级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构建“庭、站、点”融合共治体系。以24个人民法庭为基点,在未设立法庭的乡镇(街道)设立97个诉讼服务站,在企业聚集的工业产业园区设立10个诉讼服务点,挑选能力过硬的员额法官担任驻站驻点法官,联动当地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建立起综治信息共享、矛盾纠纷汇总、定期研判机制,为苗头掌控、提前预判、诉前化解提供了有力支撑。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去年以来,“庭、站、点”共开展诉讼指引2800余次,诉前调解纠纷2939件,为企业提供法律指引500多次,解决企业诉前法律问题400多个,指导村镇解决群体性纠纷368次,大量潜在的诉讼和风险隐患在诉前得以妥善排查化解。

纠纷前端化,良方治未病。

在强化载体建设的同时,各基层法院在诉源治理的赛道中赛龙夺锦,以行政争议全程协调解纷、无讼村居创建、山歌剧普法、田间地头法庭、“司法+”基层党组织共建共治等为代表的创新实践,有力推动着矛盾纠纷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

在此基础上,梅州两级法院全面借力,不断扩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朋友圈”。以打造一支专业调解队伍、引入一批在线专业调解机构、完善一套诉调对接程序为抓手,聘任法院、司法所等退休人员及行业组织工作人员共315人为调解员,建成固定调解员为主、行业调解为辅的专业化调解队伍,推动30个专业组织进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让超三成的民事纠纷通过诉前立案分流程序得到化解,菜单式、集约式、一站式的解纷服务模式日臻完善。

截至今年7月,梅州法院新收案件数首次实现下降,与基层共建的45个自然村保持“零诉讼”记录。此外,服务乡村振兴诉源治理工作在全省法院院长座谈会上作经验介绍。


深改革

推行全领域“繁简分流+速裁”

3名员额法官、3名法官助理、3名书记员,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42.78%的二审民商事案件均由这3个审判团队审结,法官人均结案221.33件,结案率90.22%,平均审理天数22.49天。

7月底,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商事速裁团队交出了这样一份亮眼的“审判答卷”。

高效源于该院全面推行的全领域“繁简分流+速裁”改革。员额法官少,法官助理配备不到位,难案简案不分家……曾经,受制于审判资源“先天”不足、“后天”配置不合理等原因,法官办案效率低、精品少,成为该院提升审判质效的瓶颈。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一场围绕提升质效的改革在此背景下展开。

一方面,一体发力、简出效率。

以全局视野打开局面,结合四级法院职能定位改革,推进两级法院民事、刑事、行政、执行全领域繁简分流。把有限的审判资源用在刀刃上,调整、充实、优化审判团队,院庭长办案占比超六成,事务集约、繁简分流、团队办案在各审判执行领域全面推开。

以系统观念打造“梅州速裁快审”模式,建设集诉讼服务中心、调解中心、速裁中心与法治思想教育基地融合的“三中心一基地”项目,形成普法教育、服务提质、调解前置、速裁快审的逐层递进立体化繁简分流格局。

以细节攻坚堵点难点,启动立案前司法鉴定前置试点,推广电子送达、在线庭审等在线诉讼。开展批量案件集中审理,加大小额诉讼程序和二审独任制审理适用力度,推广令状式、表格式、要素式文书,多措并举下,结案增速保持高于收案增速。

另一方面,精雕细琢、繁出精品。

落实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会诊机制,集中精锐审判力量攻坚难点,确保疑难复杂、长期未结的“硬骨头”案件办理顺利推进。

完善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机制,建立类案检索初步过滤、专业法官会议研究咨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法律适用分歧解决机制,确保案件质量层层把关、案件瑕疵层层过滤。

实施精品案件工程,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案件、精品庭审、精品文书,开展法官讲坛、案例研究、案例指导99次,入选最高法院和省法院典型案例9个,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等4个案例入选全省法院专题案例,打击投资理财养老诈骗案例入选广东省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典型案例。

“改革出实效,催生新的战斗力。预计今年速裁团队人均结案可以超过400件,在审判资源配置明显逊于珠三角地区法院的情况下,梅州法院审判效率已经迎头赶上。”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徐琼自信而坚定地说。

政法要闻
热点内容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