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群众议事厅、借助智能化设施设备、发挥“和”文化调解作用……近年来,梅江区积极探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方法路径,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激活基层治理新效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能力,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可。
基层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极大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活力。图为环境优美的西阳镇阁公岭村。
“您已进入森林防火重点区域,防火必严、放火必究……”“凡是以征信为由,消除校园贷、360借贷记录,需转账验证的,都是诈骗……”日前,记者走进西阳镇阁公岭村上山口处看到,该村设置了AI摄像头和网络云广播,当有人经过AI摄像头时,云广播便会自动播放防火、防盗、反诈等宣传口号。同时,工作人员还能通过屏幕对监控点位进行日常巡检。西阳镇把“雪亮工程”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在阁公岭村搭建平安视频监控+云广播智能平台,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赋能矛盾纠纷分析研判、重点人员追踪稳控、重大事件追溯还原和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实现对公共安全、重大敏感事件综合研判、决策分析,助力网格化,为综合治理提供了便捷科学的平台,为群众撑起“平安伞”。

“雪亮工程”遍布阁公岭村主要道路口、重点场所、公共区域延伸到边远地域,实现全程可控的建设目标。
目前“雪亮工程”已遍布该村主要道路口、重点场所、公共区域延伸到边远地域,实现全程可控的建设目标。“‘雪亮工程’综治分平台于今年5月调试成功,安装有15路视频监控和5路云广播,其中有3路视频监控为AI摄像头,以‘AI摄像头+音柱’的组合形式,形成自动语音警示系统。”阁公岭村后备干部林剑峰告诉记者,自从“雪亮工程”落地以来,不仅节省了不少人力,村里的不文明行为也逐渐减少,乡村面貌也越来越好。完善“雪亮工程”综治分平台是西阳镇积极探索社会基层治理方式之一。近年来,西阳镇深入实施“党建赋能”工程,以构建“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契机,以“345”工作法为抓手,通过整合网格资源、充实网格力量、拓展网格功能、深化网格共治,建立起“全网整合、规范高效、联动共治、常态运行”的“党建+全科网格”治理格局,进一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西阳模式。日前,在西郊街道桃西村榕树下,村民与村干部、驻村干部围坐在一起,大家就村里发展事宜以及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各抒己见,提出意见建议。

西郊街道桃西村村民与村干部围坐在榕树下商讨村中大小事。
近年来,桃西村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将村里的大事小事集合在榕树下,协商解决。同时,深化党员“双报到”机制,用好村民理事会、老人协会等组织,引导在职党员、干部职工、退休老党员、老教师、法律工作者等多方参与基层治理,群策群力,激发出自治更多活力,解决了一批民生实事,还培育了邻里互助、家庭和睦的文明乡风。“老榕树有几十年树龄,树底下是我们休闲的场所。久而久之,大家逐渐养成了在榕树下商讨的习惯。经过共同协调解决,现在村里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村民们也越来越团结了。”村民邓瑞娇对“榕树下议事厅”赞不绝口。在西郊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数字城乡综合服务平台的监控视频发现占道摆卖、乱停车辆等不文明行为,在利用平台内的“大喇叭”隔空喊话的同时,第一时间将相关问题推送至网格员手机、粤政易工作群等进行处理。“目前已建设191个视频监控、39个天翼大喇叭、1453个智慧烟感。”西郊街道综合治理办主任徐万斌说。

西郊街道通过数字城乡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网格各类事件“一网统管”。
打造“一屏观城乡、一网管全域”的智慧综治中心是西郊街道社会治理向网格化、智能化深入推进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街道以创建市级综治中心示范点为契机,全力打造集党建、消防、治安、宣传、反映诉求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服务管理平台”,辖区村(居)民可下载村村享APP,通过“随手拍”功能上报事件,形成“发现、甄别、交办、处置、反馈、办结”的闭环流转机制。截至目前,“随手拍”平台共受理事件105宗,办结率100%;“粤平安”平台共收录655条网格事件,及时办结率100%。西郊街道地处梅城江北老城区,辖区医院多、学校多、流动人口多、老旧小区多,基层社会治理问题错综复杂。为破解基层治理难点,西郊街道不断延伸社会治理触角,强化“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积极探索综治工作站进医院、进市场、进学校、进社区“四进”工作法,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百米”,面对面、心比心、实打实调处化解矛盾纠纷,让老城区焕发新面貌、展现新活力。两年来,综治工作站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93起,刑案警情下降5.2%,民事纠纷案件数量下降11.5%。在梅江区司法局三角司法所,所长邓燕红正组织纠纷双方进行调解,墙壁上客家文化“和”元素的装饰格外显眼,为当事人解开烦心结、了却烦心事创造“和”环境。邓燕红是一名有着十几年调解经验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她除了认真倾听群众需求,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贯穿于矛盾调解全过程外,还秉持“和”理念,让法、理、情相互交融,努力化解群众的矛盾纠纷。

客家文化“和”元素装饰三角司法所调解室。
2021年,在梅江区司法局指导帮助下,该镇打造“邓燕红个人调解室”品牌,以点带面辐射延伸,让“和”文化效应与调解员个人能力有效结合,扩大“和”思想影响力,进一步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第一道防线”。“主要通过多方位多部门的沟通协调,多次做双方当事人思想工作,从近年法院相关判决案例、政府政策、维持邻里关系等方面着手,并且充分运用客家文化中的‘和’文化来进行协调,最终让事情得以圆满解决。”邓燕红告诉记者,调解室成立至今,共调处纠纷212宗,成功率82%。在巧用“和”文化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中,除了充分发挥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作用外,该镇从村(社区)法律顾问、村“两委”干部、村(居)民小组长、志愿者中,挑选熟悉客家文化和热心服务群众的人员,组建调解员队伍。他们奔走于乡间,在加强客家“和”文化宣传的同时,用他们的热心、耐心、公心参与调解,引导广大群众以和为贵,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打通了“和”文化调解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矛盾纠纷呈现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纠纷类型多样化趋势。在调解工作中,客家“和”文化已成为三角镇法治和德治结合的重要抓手。该镇通过打造“和”元素阵地、加强“和”文化宣传、延伸“和”文化影响等方式,为新时代创新践行“枫桥经验”提供了生动的客家实践和三角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