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建设

“法律明白人”叶继联:为芦陵村法治建设添砖加瓦,筑牢根基

2024-10-25 09:05:58      来源:梅州普法

近年来,梅州市深入开展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一大批“法律明白人”活跃在基层一线。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梅州市司法局通过实施基层法治人才培育工程,打造了一支以9503名“法律明白人”为主体的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服务队伍,为梅州推进“百千万工程”和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根据省司法厅、省普法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梅州市普法办、梅州市司法局将根据各县(市、区)报送材料陆续推出“法律明白人”典型事迹,向大家讲述“法律明白人”在扎根基层、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的生动故事。
叶继联,他是全国人大代表,是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法律明白人”。自担任“法律明白人”以来,他时时刻刻践行着“法律明白人”的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法律明白人”的职责和担当,为推动基层法治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近年来,在叶继联的带领下,芦陵村完成了由落后村、涣散村变先进村、示范村的蜕变,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梅州市文明村”梅州市“百佳乡风文明村”“无信访村(社区)”“无诉讼村”等荣誉称号。

带头学法 做法治建设的引领者

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村民是主体,关键在领头雁。叶继联觉得芦陵村要发展,稳定是关键。村里的和谐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他深知村两委班子首先要做知法懂法的明白人,只有自身法治意识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治理村务。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学法,利用村两委班子会、村民代表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邀请法学专家、律师等就土地承包、婚姻家庭、赡养继承、生态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反电信诈骗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授课和集中学习,不断提高班子的基本法治素养。其次,叶继联深知法律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学法用法,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法律运用水平。也经常自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做到学以致用,在基层治理中做到遇事先找法。

图片

用心普法 做法治能量的传播者

一是为让法律政策“落实到寻常百姓家”,他紧紧围绕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法治需求,经常在工作群、村民信息交流群转发法律知识和相关信息,实现了普法教育常态化、形成了村民法治宣传“空中课堂”。二是把法治宣传教育与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及化解矛盾纠纷结合起来,定期开展上门送法等普法活动,近2年共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信访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法治讲座8场次。三是打造法治主题公园,在村内公园里面可以看到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重要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和促进广大村民学法明理,让村民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形成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四是积极投身法律宣传志愿工作中,作为未成年人普法志愿者,他积极到丙村镇中、小学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内容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禁毒、防欺凌、防溺水等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

图片

创新机制 做矛盾纠纷的化解者

叶继联以芦陵村实施“百千万工程”为重点,以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为契机,通过治理机制创新,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推行“积分制”管理模式,提升矛盾纠纷源头预防能力,以“小积分”推进“大治理”助力“大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积分制+红黑榜”相结合,建立文明积分账户,通过“行动换积分、积分换物品”的方式以资鼓励。在村规民约实施方案中明确基础分、加分、减分三个方面32项内容,以户为单位积分,如人居环境25分、乡风文明10分、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加5分/次,评比期内未发生随意信访情况加10分,对与邻里发生矛盾冲突、故意破坏公共设施、发生随意信访等行为予以扣分。村规民约“积分制”让村民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提升群众思想觉悟、道德素养、法治理念,让乡村治理变得既有“分值”又有“价值”。目前,常住村民参与率达100%,通过村规民约“积分制”,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图片

叶继联充分动员村内群众基础好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以及辈分高、有威望的老人担当矛盾纠纷调解的“叔公头”,充分发挥其“人熟地熟、离得近、叫得应、接地气”的优势,有事上门促和、无事串门聊天,从“法、理、情”上对矛盾纠纷的当事人进行引导,以情感为突破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例如,2023年5月清拆了一栋1000多平方的老旧危房,协调解决了长达20年的历史遗留问题,起因是梅县坝头水电站2003年二期征地时,其中涉及有一栋老屋因对房屋公共面积补偿分摊不满意出现争执导致征拆中止,20年来一直因利益纠纷不让步无法协调。去年,结合三清三拆工作契机,他组织“叔公头”调解攻坚队,一同挨家挨户走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反复做工作。降低争执方各自的愿望值的同时,公正公平提出商议解决出路。在他的努力下,长达20年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进行了拆除并未出现新矛盾。又例如:今年,结合“百千万”工程工作契机,清拆了一片涉及21户面积达3200多平方的老旧危房,因房屋结构复杂,各家各户名下房间分散,多年来大家既想拆除新建又因房间分割不清诸多阻挠被迫搁置,组织“叔公头”一起理清权属账本,摸清矛盾根源,利用亲疏关系,分摊任务,各自负责牵头解决走得近讲得通的家庭,各个击破,于今年1月份进行了连片拆除,并对该地块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打造和美新村,实现大家安家建房的心愿,深得群众一致好评。

图片

代表为民 做法治建设的先行者

在入户走访和接待群众时,叶继联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主动收集社情民意、认真倾听群众的诉求、及时传递群众声音。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详细的台账,持续跟进问题解决情况。今年以来,解决了村民不圈养狗扰民、房屋漏水、救助救灾等民生问题6件。

近两年,叶继联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先后提出“希望检察机关进一步强化司法救助工作,扩大救助覆盖面,注重运用司法救助修复社会关系,化解矛盾纠纷,更好维护基层和乡村和谐稳定。”、“电影《第二十条》很火,对人可以进行正当防卫,对野生动物可不可以?”及“进一步助力农村基层治理特别是轻微盗窃行为综合治理、加强法治进乡村宣讲力度等。”等建议,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单位的高度重视,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积极改进。

从开展法律宣传到调解矛盾纠纷,从在基层提供法律服务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舞台上积极为基层法治建设发声,叶继联不断为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默默奉献着,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基层“法律明白人”的良好形象。


政法要闻
热点内容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