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聚焦】
2018年以来,市委政法委紧密结合建设名副其实、声名远扬的“平安之乡”的工作实际,在法治环境工作部各责任单位的强力推动和共同努力下,全市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大幅提升。2020年,在全省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满意度第三方调查结果中,梅州一举夺得群众安全感、政法工作满意度、公安工作满意度、扫黑除恶满意率四项全省第一,大埔、平远等县(市、区)总共五项得分获全省第一,创历史最好成绩。
在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市委政法委作为法治环境工作部的牵头责任单位,如何统筹推进法治环境工作部的工作,继续擦亮“平安之乡”品牌?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李庆明。
【局长回应】

李庆明接受记者采访(李盛华 摄)
记者(以下简称“记”):法治环境工作部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具体承担哪些工作任务?市委政法委作为牵头责任单位,如何统筹推进法治环境工作部的工作?
李庆明(以下简称“李”):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任务分解,法治环境工作部主要承担推进法治宣传教育、维护公民权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工作。
市委政法委作为法治环境工作部的牵头单位,充分发挥牵头统筹作用,先后组织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会议暨2021年第一次联络员会议、2021-2023年创建周期动员部署会议,制定了《梅州市创文指挥部法治环境工作部2021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工作调度、调研指导、工作通报、协调联动、材料会审五大工作机制,从体制机制上纵深推进法治环境工作板块各项工作。
法治环境工作部共有24个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严格对标对表《2021年梅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梅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21-2023年创建周期)行动方案》,认真对照《测评体系》的指标任务要求,紧扣创建标准,全面实行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将具体工作任务逐项细化分解到具体单位,明确责任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全民动员、全情投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努力在新起点上夺取新一轮创建周期的新胜利。
记:在上一轮创建周期工作中,法治环境工作部存在哪些短板和问题?针对这些存在问题,采取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李:自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以来,法治环境工作部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充分发挥各责任单位的职能作用、图片资料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还有待提高,个别成员单位网上申报材料出现失分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今年来,我们要求各责任单位对上一轮创建周期的工作进行认真梳理,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问题,切实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对网上申报材料失分项目,我们专门召开分析研判会议,逐条逐项研究,剖析问题根源,提出整改措施,明确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全力抓好整改工作。在此基础上,督促各责任单位按照“任务不减、目标不变、标准不降”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细化实施方案,扎实有效开展工作,确保新一轮创建周期的工作领导更加重视、措施更加有力、责任更加到位、基础更加牢固、效果更加明显。
记:在新一轮创建周期的工作中,市委政法委将推出哪些便民、利民、惠民举措呢?
李:下来,我们将认真对照指标任务要求,紧扣创建标准,坚定“创则必成”信心,擦亮“平安之乡”品牌,进一步完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一体的治理体系,提升党风、政风、乡风、民风、家风“五风”内涵,扎实开展全方位、全领域、全覆盖的创建活动。一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以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为导向,近年来,我们会同梅江区长沙镇先后组织开展了“梦想启航—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巡讲”、法治教育进校园、禁毒宣传等活动,下来将继续增强广大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二是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工作。统筹、协调、督促政法各部门,不断严厉打击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文明城市创建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做到排摸线索“零盲区”,打击整治“零容忍”,执法办案“零差错”,实现“有黑扫黑、有恶除恶、有乱治乱”等目标,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三是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打造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一体”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梅州样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四是探索推进文明创建“网格”智能化管理。充分利用综治维稳网格化管理平台,进一步探索提升现有“网格”管理模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使“综治网格”与文明创建“网格”深度融合,实现网格管理信息化、智能化。
记:当前,我市已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在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方面将如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呢?
李:自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市抢抓政策机遇,以“平安之乡”实践创新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结合梅州作为原中央苏区、红色基因浓郁的特点,创新探索出“红色基因主导善治”“村民自治传承以德化人”等鲜活经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社会治理梅州品牌,实现了良好开局。梅州群众安全感已连续18年位居全省前列,获得全国“最具安全感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称号。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我们将着眼于梅州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模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一是与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将注重发挥客家文化的道德感化作用,努力打造“五治一体”为核心的“一站式”服务基层治理模式,强化群众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会自律和自治水平。二是与红色基因相结合。积极探索“红色基因+社会治理”机制,活化利用好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教育、鼓舞、引导方面的独特作用,将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转化为推进基层治理的动力源泉,让“红色”成为梅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深底色、最亮品牌。三是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建强基层党组织,通过党建引领,普遍发动群众自主参与议事、参与调解、参与建设、参与治理,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让“微治理”释放“大能量”。
梅州日报记者:朱庆强
通讯员:胡家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