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动态

用活“客家围屋工作法” 理好村中“大事小情”!蕉岭广福镇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2023-08-15 17:19:27      来源:梅州日报
“村里那个篮球场建起来后,晚上就有地方跳广场舞了。”“你家鸡鸭要管好,别跑出来搞脏了街道。”……走进蕉岭县广福镇广育村,村民正三五成群地坐在门坪前喝着清茶自在纳凉闲谈。食茶叙事、议事商事,不再是当庭对质、剑拔弩张,群众难解的“心结”有地可说可解。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近年来,广福镇坚持党建引领,以支部管事为抓手,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探索“以文化人解事、丰富载体说事、聚合力量理事”的定分止争客家围屋工作法,巧用客家家训谣谚、宗祠调解室、村民理事会等载体和主体为百姓化解纠纷,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该镇治理模式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其中,广育村获评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三年来,广福镇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93起,未发生刑案警情,民事纠纷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1%。

图片

文明乡风浸润下的广育村和谐秀美。

巧用家训化人解事 化矛盾于无形

过往,广育村黄某夫妇曾因观念不和经常争执,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引起一场大吵,住在一旁的村民都忍不住上门帮忙劝架。矛盾越积越深,其父母试图缓和两人矛盾均未奏效。

广育村妇联主任钟菊英得知情况后,从客家古训“公不离婆,秤不离砣”“一个瓶一个盖,自家老婆自家爱”等入手,对他们进行深入调解,教育黄某夫妇互敬互爱、互谅互让,黄某由此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郑重向其妻子道歉,两人重归于好。

这是广福镇巧用谣谚,融合客家文化解事的一个缩影。“这些民谣和谚语都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其中就包含了邻里和谐、宽容礼让的内容,是调解的‘好帮手’。”广福镇党委副书记赖耿斌说。据其介绍,近年来,广福镇将客家俚语俗谚作为调解矛盾纠纷的一个切入点,通过聘请9名熟悉客家谣谚的调解员,激活谣谚中的“仁爱礼义”文化,引导当事人从内心上化解怨气。

晓以法律法规,述以祖训大义。当前,广福镇将客家家训贯穿调解始终,实现了情与法结合,柔性化解矛盾纠纷。“我们组织编写并发放了‘客家家训三字经’,让客家传统美德深入人心,从根源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组织当事人重温家训,引导当事人以和为贵,合理合法地处理矛盾纠纷;调解后,还会制作一份含有家训的调解协议,劝诫当事人履行协议勿再起争端,推动矛盾纠纷从根本上化解。”赖耿斌告诉记者,据统计,广福镇已用客家民谣、谚语成功化解各类纠纷230余起。

不仅如此,广福镇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引导群众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倡导树立文明乡风民约。“红白喜事爱节俭,家庭和睦乐融融”等一条条极具客家特色、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图片

广育村文化长廊“以文化人”

宗祠变身调解室 有事都来说一说

“‘客家围屋’工作法的作用绝不仅限于调解矛盾。比如,我们充分挖掘客家祠堂的教化作用,利用圆桌、板凳说事,积极传达政情,倾听群众诉求,让村民自治成为现实。”广福镇组织委员徐霞说。

“无论是政策传达,还是矛盾化解,我们都在祠堂内进行。”在广育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忠铎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广育村的调解工作室——村内的祠堂。进入祠堂,墙壁两边悬挂着的村规民约接连映入眼帘。据黄忠铎介绍,广福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有机融合祠堂文化、乡贤文化和法治文化,将祠堂打造成为村民自治议事场所,配套制定村规民约议事规则、成立宗祠调解室,涉及土地纠纷、家庭矛盾、乡风文明等重大事项均可拿到祠堂“说一说”。

图片

叶田村快速组建村级调委会,完善村级调解工作制度,发挥村法律顾问作用,妥善处理各种村内纠纷矛盾。

石峰村曾因耕种条件差、村民耕种收益低等原因造成部分耕地撂荒,出现“有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种”的情况。村“两委”干部商量后决定,将撂荒地交由种植企业实行规模化种植。

真正让土地流转起来,却并不容易。“农民都把土地当成‘命根子’,许多村民宁愿让土地荒着,也不愿意租给企业。”石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吉忠说。土地流转受阻的症结在于部分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够,同时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组织、指导和管理手段。

村民议事,围屋内好商量。“我们将村民召集到祠堂内,一一说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原因、方式,交给企业的优点,将疑点全部在围屋内解释清楚,不把问题带出围屋。”罗吉忠说。

经过商量,石峰村村民的土地由村党组织统一集约,并签订合同,按照合适的价格进行租赁,打消村民的顾虑。土地集约后,村集体统一进行平整,再转交给企业,如此一来便避免了村民与企业单独沟通产生的矛盾。同时,村党组织与企业协商,帮助企业改良土壤,为企业干事创业提供场地保障,让企业安心干、放心干。

据统计,2020年以来,该镇利用37个祠堂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30余件,动员群众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300余亩,帮助解决各类突出问题20余个,信访量下降60%,收到了“小事不出祠堂”、祠堂变“治堂”的效果。

图片

叶田村村干部正在为村民讲解如何防范非法集资犯罪活动。

乡贤能人来解忧 同心建好和谐村

“出入叶田小学的民心路关乎到村里孩子的出行,现在的路太狭窄了,我们必须商量一下怎么解决。”在叶田村,同心理事会会长张子林和村民讨论起家乡建设的问题。“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民各抒己见。最终,理事会发动乡贤筹集8万多元,对出入叶田小学的民心路进行了拓宽和加固,方便了安全出行。

同心理事会成立于2019年。“取名‘同心’,是希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乡村振兴而努力。”张子林说,在一次次参与自治的过程中,大家的矛盾也越来越少,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持续激活。他举例说,在清理池塘、修葺祠堂时,村里11户农户积极参与,出钱出力,让村子变得更美。

当前,农村普遍存在土地耕种碎片化、基础设施管护难、公益事业资金缺等难题。“啃硬骨头”不仅需要下大力气,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广福镇坚持“以和为贵、和合善治”,撬动各方力量,共议村事村情、共解民争民纷。

“目前,全镇各村(社区)已全部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吸纳宗族‘叔公头’‘五老’‘新乡贤’等贤达能人,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业务熟、情况熟’的‘四熟’优势,联合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搭建起矛盾化解平台,织密‘本土化’调解网络,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徐霞说。

在议事理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还有客家妇女。“化解矛盾纠纷,客家妇女有独特的优势。”广福镇党委委员黄清萍告诉记者,广福镇党委组织成立巾帼服务队,进村入户串门、深入田间地头,摸查纠纷苗头、倾听群众诉求、宣讲法律法规,在排查化解风险隐患、调解涉家庭纠纷、婚姻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把椅子,一杯茶,一句暖心话,她们发挥女性独有的柔性力量与智慧,可以将矛盾纠纷化为无形。”

不仅如此,由团委、妇联牵头,广福镇还成立少年儿童议事会,围绕儿童权益保护、村(社区)治理等提出建议,形成“征求意见、实地调查、拟定议案、资源链接、建议落地”的闭环链条,充分发挥了少年儿童在基层治理、促进和谐中的作用。同时依托侨乡优势,设立涉侨调解工作室,推动热心公益、群众认可的侨胞纳入调解人才库,以乡情为纽带,借助侨领威望,着力化解归侨和侨眷产权、身份、劳务等多发问题,累计调处化解涉侨纠纷17宗,解决涉侨问题23件。

记者手记

基层治理“更优解”

矛盾化解“事好办”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当前,广福镇精准聚焦群众需求,以党建引领,创新推行“以文化人解事、聚合力量理事、搭建平台议事”的定分止争客家围屋工作法,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力解决“急难愁盼”,以实干实绩赢得百姓支持和人民拥护。

走访途中,记者亲见,各村村民在宗祠里摆上圆桌、板凳,一边喝茶一边把话摊开来说,一杯清茶间,村里那些难办、急办的事总能得到妥善解决。除此之外,在村党组织的引领下,村民还可以在此学习政策、调解纠纷、咨询法律……一幅和谐有序的画卷徐徐展开。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蕉岭县广福镇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让“自家人解决自家事”的模式下沉到一线,实现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深度拓展了村民自治空间,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角”,让党和政府的“精细化服务”跨过“最后一米”惠及千家万户、沁润百姓心田。基层党员干部应该依托该工作法,及时进行“回头看”,从一个事件或一个问题中总结形成一类参考范本,切实把握好民意需求,精准跟进服务。


政法要闻
热点内容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