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民之所盼、发展之基。综治中心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大埔县搭建“一站式”实体平台,纵深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水平,实现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确保百姓呼声有人应、诉求有人办,织密人民群众“幸福网”。
搭建平台 “一站式”服务解民忧
走进大埔县综治中心,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多个服务窗口一字排开,各功能区划分清晰,办事流程清楚明了,群众反映问题简单便捷。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成效,居民李先生有发言权。“以前反映问题都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现在来到综治中心,所有问题都能一站式解决。”近日,前来办事的李先生感慨地说。此前,他因用水问题与邻居产生纠纷,多方求助无果后,来到综治中心。在工作人员的协调下,相关部门迅速介入,经过多次调解,最终成功化解了这场纠纷,让李先生和邻居握手言和。
基层各类矛盾时有发生,且往往千差万别。群众不能就近反映问题和诉求,往往容易激化矛盾。
近年来,大埔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基础建设,搭建“一站式”实体平台,大力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了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湖寮镇综治中心。陈泽铭 摄
为实现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这一核心目标,针对原综治中心(县信访超市)阵地建设和功能室设置不够规范等短板,县委书记黄增国亲自协调解决县综治中心场地问题,重新优化选址,将位于县政务服务中心大院内的原县委党校行政大楼高标准打造成大埔县综治中心。
该阵地一栋4层,占地面积436.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45.92平方米。聚焦“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目标,将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和业务流程设置“一厅十二室”,即综合服务大厅、综合调解室、首席法律咨询室、法律援助室、心理咨询室、私密谈话室、部门进驻室、综治工作室、研判分析室、矛盾纠纷调处室、视频调度室、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金牌调解员工作室。
在县信访接待中心全员进驻县级综治中心、县政法部门派员常驻综治中心的基础上,当地还安排县城综局、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县林业局等11个重点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结合县领导接访主题安排,按月轮驻综治中心。同时,协调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等第三方社会力量作为调解力量补充,开展综合调解服务。
“入驻单位涵盖了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群众第一次上门就能得到直接、专业的响应,最大限度地回应群众关切。”大埔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当地还强化资源整合,积极探索访调对接和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创新机制 激活基层社会治理资源
这几天,百侯镇软桥村的村民很高兴,村里的道路扩建了,他们出行更加方便了。“以前因为道路太窄,旁边是有一定高度差的农田,很不方便。现在多亏了村里扩建这条小道,我才能放心地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回家。”村民杨叔说。
然而,扩建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户村民不愿自家土地被征用,反对项目施工。
矛盾纠纷不及时化解,民生工程就可能化为泡影。这时,百侯镇综治中心依托百侯宗族文化,发挥客家祠堂议事作用,邀请理事会成员、叔公头一起到村里祠堂“坐下来、聊下来”,从亲情出发、从建设家乡出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出让土地用于扩修建道路。这条道路已于今年2月底完工,圆满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百侯镇综治中心在化解矛盾纠纷。受访者供图
基层综治中心是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枢纽平台”。群众有了纠纷,就需要找一个“说理的地方”。在大埔,镇级综治中心充分利用“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融合平安办、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检察院及镇级行政部门组团,为来访群众依法依规有序解决诉求,以各自专业优势推动基层综治中心工作效能实现“1+1>2”。
“镇综治中心实现‘多中心’向‘一中心’转变,部门‘各自为政’向‘高效协同’转变,有力提升聚合能力和实体化运作水平。”百侯镇相关负责人说,作为百侯“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基地,综治中心打通部门壁垒,为群众提供“受理、咨询、调解、辅导、援助”等服务,让群众的诉求解决在墙内,矛盾化解在大院,做到“只进一扇门,解纷百姓事”。
与此同时,大埔各地以建强综治中心“平安支点”撬动“纠纷共治”,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激活“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义工、驻村律师、人民调解员、平安员、调委会等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实现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全覆盖”,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去年5月29日晚,三河镇在汇城村南门坪榕树下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榕树下议事”活动。
“乡亲们,晚上好!今晚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主要是想跟大家谈谈心,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和建议,共同推进汇城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建设……”在三河镇党委书记钟丽惠说了开场白后,围坐一团的村民们马上以“拉家常”的方式,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我家的庭院很大,我也想打造美丽庭院,可不可以安排提供专业的指导?”“池塘旁边路基太低,下雨天会浸水,出门很不方便。”
镇村干部则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并在现场表示会就群众提出的问题持续跟进并解决,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这是三河镇探索建立的“榕树下议事”新模式,通过聊天说事、拉家常等方式,为百姓提供有地说话、有处讲理、有人办事的平台,采取以案讲法、现场调解、大家评说、共断公道等方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变“事后调”为“事前疏”,畅通群众意见表达诉求渠道,大埔各地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家门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普法 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
4月21日下午,广东梅县东山中学500余名学生到梅州市亮鑫源陶瓷实业有限公司开展陶瓷研学文化活动。大埔县司法局高陂司法所联合高陂基层立法联系点按照“陶瓷地标+法治宣传”进企业活动方案的要求,开展以“法治护航 相伴成长”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活动伊始,亮鑫源公司负责人给研学队伍讲解青花瓷文化。通过青瓷文物与窑场故事,孩子们凝视着跨越时空的青瓷器,发出阵阵惊叹。现场,高陂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向学生发放有关宪法、民法典、文物保护法规等宣传手册,让学生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学习到法律知识,做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学生。
无独有偶。去年6月,大埔县新时代文明实践队、大埔县人民法院、共青团大埔县委员会、大埔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大埔县司法局、大麻镇人民政府、大麻司法所等单位联合在大麻镇中心小学开展“防未反欺·非遗同行”普法活动。
在专题法治讲座上,普法人员围绕校园欺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热点话题,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让同学们清楚地知道如何正确反校园欺凌和预防侵害,了解未成年人常见犯罪类型,提升防范犯罪意识。
在普法游园会上,鲤鱼灯、花环龙、中国结、竹畲箩等带有客家特色的非遗物品吸引了同学们围观。法院干警趁着同学们沉醉于非遗的魅力时,适时地向同学们分享保护非遗的重要性,以发生在辖区内的案例为引,引导同学们树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来自广东穗嘉律师事务所的两旻驻村律师何清琼与林玟希也适时为同学们普及了相关的法律知识。
如何更好地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关键在于强化法治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工作。
近年来,大埔县立足本地特色,聚焦群众需求,创新宣传方式开展普法服务,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来,大埔县积极探索“信访+村法律顾问”机制,不断提高典型镇、村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能力,扎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目前,24个典型村均已配备村法律顾问。
当地注重引入多元解纷,发挥县司法局“三员一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人民调解员、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三支队伍作用,结合县法院“庭、站、点”诉源共治工作品牌打造,全面做好人民调解、做实行政调解、做强司法调解、做优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同时,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教在矛盾纠纷调解中的积极作用,丰富矛盾纠纷化解方式,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访前。
>>>延伸
探索矛盾纠纷 多元化解新模式
近年来,大埔县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基层信访治理亮点纷呈。2024年,该县莒村、侯南等6个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以及第二批拟培育的省级典型村汇东、侯北等18个村均成为“无信访村”。
探索“信访+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典型村侯南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化解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质效。该村将杨族延庆祠理事会打造成村民自治议事场所,设立“宗祠调解室”,由“叔公头”发动德高望重的老叔公、宗族理事成员,推选威望高、明乡情、懂法律、善调解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支书、老教师、老专家“五老”乡亲,参与调解矛盾纠纷。值得一提的是,侯南村还创建“党建引领+网格化党员+巷长制+村民理事会”机制,通过村民议事、村民代表会、党群联席会等方式,抓细抓实矛盾纠纷化解。同时,通过树典型、立榜样,用功德榜宣传道德模范的事迹,弘扬传统美德,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百千万工程”的积极性。侯南村先后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探索“五事工作法+票决制”机制。典型村莒村村经过一段时间以来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善治“莒村经验”,即对乡村民生实事事项票决制。2019年以来,莒村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五事工作法”(村民提事、“两委”定事、参会决事、组织推动项目化办事、公众评事),每年组织村民代表大会票决,确定村委10件民生实事。同时,全村28个村民小组分别至少办成1件民生实事。
探索“信访+村法律顾问”机制。去年以来,大埔县积极探索“信访+村法律顾问”机制,不断提高典型镇、村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能力,扎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目前,24个典型村均已配备村法律顾问。工作中,村法律顾问将精准法律服务融入到工作中,实行群众“点菜下单”,由法律顾问精准服务,当好法律法规的讲解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社情民意的传递员。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找到法”,依法解决诉求,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探索“村规民约+积分制”机制。设立村规民约,有助于引导村民依法办事、自觉保护乡村环境、团结邻里、孝老爱亲,弘扬“良好家风、民风”,形成文明风尚,促进农村稳定,营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如典型村大埔角村在党建引领下,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村风民俗、社会治安、乡村振兴、消防安全、违约处理九个方面,制定了该村村规民约——“大埔角,三片区,人为本,齐协力;应明德,应立德,应守德,应养德……”这些村规民约,读起来朗朗上口、入耳入心。《大埔角村村规民约》还入选了广东省第三批优秀村规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