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梅县区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十周年。十年来,梅县区锚定法治社会建设目标,构建群众身边的公共法律服务圈,391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共计为村(社区)和群众提供法律咨询34万人次,直接参与调处矛盾纠纷1万多宗,开展法治宣讲超1.6万场次……一串串数据、一项项举措是法治梅县建设的生动诠释,让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续。
强化制度保障
让政策推行有法可依
如何让法律顾问在基层治理中有效发挥作用?2015年,梅县区司法局以广东省印发的《关于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制定配套方案,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律师进村(社区)”工作的考评和服务保障,逐步搭建起法治化、规范化制度框架。同时,大力开展村(社区)法律顾问的业务培训,培养“六员”型法律顾问,让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更好地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惠及民生,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随着“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不断深入,梅县区有了更多思考。2021年,《梅县区村(社区)法律顾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实施优胜劣汰,采用末位淘汰制。2023年起,梅县区创新推行“整所进镇(街道),村(社区)聘律师,团队服务”模式,对全区驻村律师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建起“1家律师事务所服务1个镇或者相邻多个镇”服务格局,做到服务及时、沟通顺畅。自《办法》实施以来,新进律师21人,淘汰律师6人,因律师个人原因申请退出13人,有效激励驻村律师担当有为、干事创业。
调解矛盾纠纷
零距离化解群众“心结”
“邹律师,我想离婚,但不知道该怎么做……”来自广东义致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邹秀虹是最早一批驻村律师之一。刚驻村时,当地村委和村民遇事没有咨询律师的习惯,她坐了几个月“冷板凳”,直到村民陈某咨询离婚事宜。邹秀虹了解情况后,耐心指导陈某相关流程,最终协助她完成离婚手续。
类似的事件让当地村干部和村民看到了驻村律师的作用。此后,村干部在处理相关法律文件、合同事宜时都会向邹秀虹咨询,村民也逐渐主动找邹秀虹咨询法律问题。“之前只懂得说‘法言法语’,如今我已经学会以‘接地气’的乡村土话向村民释法说理。”在驻村过程中,邹秀虹逐渐掌握了乡村法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为进一步提升法律服务实效,梅县区驻村(社区)法律顾问还将群众“寻法”变为主动“送法”,通过每月固定坐班、定期走访入户等方式开展法律知识宣讲、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等,同时建立微信群提供线上法律服务。
从过去无人问津到现在遇事找法,如今,在梅县区无论是家长里短还是经济纠纷,无论是个人矛盾还是村集体事务,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有驻村(社区)法律顾问参与的身影。据统计,梅县区开展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10年来,群众上访数量明显减少,基层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降低。
护航乡村发展
书写“百千万工程”法治篇章
南口镇文光村驻村律师吴伟在审查村民小组土地承包合同时,发现拟定合同的内容及程序不规范。他出具了法律意见,并帮助村集体在合同拟定程序、合同格式、条款内容及法律依据等方面进行完善,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了法律风险。“驻村律师的加入,帮助我们把好村集体‘三资’经济合同质量关,有效维护了村集体经济利益。”文光村村干部罗伟新告诉记者。
近年来,梅县区司法局组织驻村(社区)律师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经济合同法律审核工作,有力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截至目前,审核村(社区)集体“三资”经营性合同并出具法律意见2685份,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服务中心大局、助力“百千万工程”,是驻村(社区)律师的重点任务之一。梅县区司法局充分引导驻村(社区)法律顾问发挥调解员、参谋员等“六员”重要角色作用,从法律角度为规范乡村治理、村民自治提出意见、建议,因地制宜提供乡村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接下来,梅县区将继续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制度,推动法律顾问工作融入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以法治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