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动态

建立共治机制 多方协同解纷!蕉岭县在三圳镇探索乡村纠纷化解新路径

2025-08-14 15:39:31      来源:掌上梅州

乡村兴,百业兴;“三农”稳,天下安。蕉岭县位于粤东北部,具有“大农村、小县域”特点,资源、生态、农业优势明显,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互换转租、承包经营、买卖合同等涉农纠纷逐渐构成矛盾纠纷的“热力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以点带面推进涉农纠纷“预防性化解”,护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融入一扇门,化解万千愁。近年来,蕉岭法院新铺法庭坚持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聚焦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职能定位,以辖区三圳镇为试点,建立“法庭+镇综治中心+多方协同”共治机制,以先行先试的精神开启“法治赋能+多元共治+实质解纷”融合解纷之旅。

一步踏出,万象更新。2024年以来,通过三圳镇综治中心分流案件390件,其中调解成功383件,调解成功率98%。调处息争,无讼是求,让法治在乡土中扎根,让司法温度可感可触。

图片

调解员组织村民到调解室进行面对面调解。

横向聚合

搭建源头解纷“联动站”

“杨某拒不支付违约金,也不配合交还土地,我们该怎么办呀?”福北村十余名农民代表来到三圳镇综治中心寻求帮助。

原来,2021年,某农业专业合作社向福北村52户农户集约了210余亩耕地,签订了4年的土地租赁合同。集约后,案涉耕地由该社大股东某公司实际使用。2023年底,某公司的实控人杨某表示不再续租,并承诺支付违约金7.8万元。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杨某以各种理由拒不支付违约金,也未清退案涉土地。某合作社也在2022年未经清算即注销,村委会多次协调未果。

综治中心引导员了解基本情况后,迅速启动综治中心协同共治机制,并邀请新铺法庭法官张彬洛提前介入调解工作。“法官来给当事人算算法律账、经济账,能更快‘拨云见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综治中心主任黄锦坤介绍。

次日,由法官、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资深调解员组成的“护耕调解专班”来到福北村。“他言而无信,我们现在就要他按协议支付违约金,并清退好土地。”村民气愤不已。“公司经营不善,现在没钱支付违约金。”杨某滔滔不绝地诉苦。

双方互不相让。“按照合同,你方应承担违约责任……”“假如案件进入诉讼程序,会产生诉讼费、保全费、执行费等费用,还会影响公司声誉……”张彬洛翻开土地租赁合同,细细地给某公司算起法律账、经济账。

调解不是迎难而上,而要因势而为。三圳镇司法所所长丘雄彬与其他调解员一起劝导村民换位思考,将“对抗式争执”转化为“共赢式协商”。最终,在多方协同调解下,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某公司即日清退土地,承诺一个月内支付违约金。

看着双方签订调解协议,张彬洛望了望远处被重组后的案涉耕地,觉得还可以再进一步:建议镇政府提前招商引资,引进新企业接盘案涉土地,快速复耕。一个月后,浙江某农业企业进驻,与52户农户签约,将案涉地打造成蚕豆种植基地。

近年来,随着三圳镇乡村产业发展的全面铺开,涉农纠纷也随之呈多发态势。然而,涉农纠纷具有急、难、杂等特征,且当事人诉讼能力较弱,案件存在审理难度大、审理周期较长等问题。

图片

调解员到案涉土地开展回访,向镇村干部了解具体情况。

对此,为妥善化解此类纠纷,新铺法庭坚持专业化审理和参与基层治理并举,探索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径。一方面,加强类案专审,不定期开展业务研讨,梳理案情、分类研判、对症下药,保证案件质效。另一方面,提升涉农纠纷诉前调解力量,联合三圳镇综治中心,依托“1+6+N”工作体系,组建由法官、综治中心及司法所工作人员、下乡组联络员、村干部、“五老”调解员等组成的调解组,合力攻坚基层“疑难杂症”。目前,已建13个调解组,“联合作战”工作模式在三圳镇全面铺开……“基层治理需要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变,‘攥指成拳’比‘单打独斗’要高效便捷得多。将综治中心打造成多元解纷‘桥头堡’是民之所向。”提起协同共治机制建立初衷,张彬洛侃侃而谈。

图片

蕉岭法院联合三圳镇综治中心、三圳镇司法所、福北村委会,就刘氏宗祠建公厕土地权属纠纷开展“1+6+N”专题研判会。

纵向延伸

建立先行调解“指导站”

“希望法官多指导,坚持分类调解,形成类案调处机制。”“希望法院对综治中心、镇村干部强化培训指导。”“希望法院力量再靠前,指导完善基层治理工作,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推进会上,镇村两级干部纷纷反映“解纷难”,希望法院多指导调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铺法庭、三圳镇综治中心决定联合探索建立先行调解“指导站”,法官以“理论赋能+实战练兵”双轮驱动方式,为镇村两级干部送上“法治锦囊”,助力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通过开展专题授课、“量身定制”类案调处指引、发放《民法典:农村常见法律知识100问》《村民应知应会法律知识》等资料……法治的雨露不断浸润着这片富饶的“鱼米之乡”,解答着如何调处乡邻屋檐下的积怨、山林土地的纠葛、产销契约的波澜等现实难题。

图片

新铺法庭庭长张彬洛为三圳镇镇村干部讲授“农村法治第一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战练兵”也常态化开展。“这土地是我们村民小组的,没经过我们同意,你们凭什么在这里修建厕所?”2019年,刘氏宗祠理事会从当地村民刘叔手中取得祠堂附近一块空地使用权,拟修建公厕。但另一村民小组村民以案涉土地权属有争议为由,多次阻挠公厕修建。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6年的拉锯战,让该案成为首个“实战培训”课程。“调解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要善于转变思路,从实质性化解矛盾出发,根据纠纷产生的原因、背景、症结、焦点、难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土地权属演变久远且模糊,如何找准切入点?公厕一定要新建吗?有没有可替代的方案?……”指导调解中,张彬洛循循善诱。

调解现场,调解员迅速调整解决方案,就争议难点第一时间咨询张彬洛。有了专业底气之后,便与村里的“叔公头”一起说事理、谈情理、弘礼法,不断寻求“最优解”。

面对面、背靠背,经过多轮长达数天释法明理、以礼换心,终于峰回路转,以一村民自愿提供现成卫生间供刘氏宗祠长期使用而息事宁人。至此,这场长达6年的拉锯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基层是矛盾纠纷的聚集地,也是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关口’。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能让矛盾隐患更早被发现、处置。”张彬洛表示,将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前哨”作用,做实指导调解,做优前端治理,促纠纷化解于未发、未诉、未决阶段。

2024年以来,“指导站”开展专题授课、实战练兵13次,发放调处指引、法律知识等各类宣传册3000余份。“有了指导后,调解员调解案子的底气都足了,可以随时向法官咨询法律问题,请法官指导化解纠纷,老百姓也更加信服。”具有丰富基层调解经验的丘雄彬感叹道。

解纷能力“信得过”、既有权益“守得住”、公平正义“看得见”。“三得”是三圳镇构建“先行调解+法律指导+督促履行”机制的目标。2024年,全镇13个村社区全部被评为“无信访村(社区)”。


政法要闻
热点内容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