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稳定

梅江区:平安“小细胞”构筑“大平安”,让群众安全感“触手可及”!

2023-03-28 10:03:15      来源:平安梅江

如今,在学校、医院、银行等重点场所都可以看到佩戴红袖章、手持防暴器械、身着防护装备的人员,他们的队伍有个特殊的身份——最小应急单元。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最小应急单元以其“一呼百应”的群防联动优势,第一时间将风险隐患防范在前、化解在小、处置在早。这一个个平安“小细胞”合力织密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安全网,让群众的安全感更加“触手可及”。

近年来,梅州市公安局梅江分局充分结合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紧紧依靠群众,全面发动群众,大力推进群防群治应急处置力量建设,以防范化解影响安全稳定的风险隐患为重点,全面推进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工作,有效提升新形势下应急处置能力水平。截至目前,梅江公安已推进建设各类“最小应急单元”384个,应急处置力量达2500多人。

高位部署 有序推动

为进一步强化梅江区社会面治安防控工作,有效防范处置突发事件,梅江公安高度重视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工作,成立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与属地党委、区教育局、区卫健局、金融系统等召开联席会议,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商最小应急单元建设机制,定期开展“月通报”“季总结”,压实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规范化、规模化推动最小应急单元建设。

规范管理运作,是确保最小应急单元随时能战的关键所在。各成员单位以现有保卫组织及力量为基础,按照“保卫干部+保安员+N”的模式编组形成最小应急单元,负责发生在本单位的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实现“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到位”的目标。

“应急处突必须确保装备先行。我们在检查过程中都会要求最小应急单元要统一装备标识,确保最小应急单元随时保持应急处突最佳状态。”最小应急单元由所在单位落实“一套装备”:橡皮警棍、强光电筒、防刺背心、钢叉、钢盔、盾牌、对讲机、哨子等应急处置装备,上岗执勤人员统一佩戴印制有“最小应急单元”字样的红袖章。目前,全区最小应急单元基础装备配备率达100%,袖标标识统一率达100%。

拉动测试 强化督导

连日来,梅江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郑荣丰多次带队到东山中学、梅州市人民医院、万达广场、文化公园、鸿都帝景湾小区等地开展最小应急单元联防联动测试工作,实地检查测试最小应急单元快速响应、联防联动运作情况,在现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最小应急单元创建后,不能流于形式,关键是要确保实现实体化的运作,这是各单位、场所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撑。”为精准检验最小应急单元建设成效,梅江公安坚持实战导向,不定期对辖区所有最小应急单元开展拉动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检查组发现部分单位最小应急单元人员在收到测试指令后到场用时较长,未携带哨子或大喇叭等通知震慑器具,未能熟练使用警棍、钢叉、盾牌等应急处置装备,当场指出存在问题,要求主体单位立即整改,公安机关通过开展“回头看”检查整改情况,确保最小应急单元始终处在“箭在弦上”的临战状态,做到全时全力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

送教上门 规范培训

“我们一定要灵活运用好这些防暴器械,盾牌和钢叉要配合使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又能及时控制对方。”3月11日上午,梅江分局治安管理大队联动市局治安管理支队、分局巡警大队到中国农业银行梅江支行开展最小应急单元培训,通过“送教上门”的方式,向银行负责人、工作人员、保安员详细讲解各类防暴器械的使用方法,实战模拟突发事件处置演练。

培训人员分成三组,通过模拟处置一起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检验培训成效,教官现场点评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好的方面和问题不足,确保最小应急单元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高效处置应对突发事件。

除了持续开展“送教上门”线下培训服务,梅江公安还精心制作最小应急单元培训视频、PPT等,创建“最小应急单元”交流群推广线上自主培训,打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培训人员随时随地学习最小应急单元培训知识内容,不断强化各单位负责人、工作人员、保安团队的最小应急单元意识观念、知识构建、实操训练。

截至目前,梅江公安已组织开展最小应急单元线上线下培训367场次,受教普及人员达3289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以平安“小细胞”构筑社会“大平安”。接下来,梅江公安将持续加强最小应急单元实体化运作推进工作,强化联防联动机制,把组织、建设、测试、培训等工作抓实抓细,不断凸显最小应急单元建设成效,努力打造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共同织密织牢“平安网”。


政法要闻
热点内容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