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创新

实现“客家事客家解”!梅州市司法行政部门巧用客家文化开展人民调解

2023-06-26 10:38:36      来源:本网

近年来,梅州市司法行政部门积极开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按照“客家人管客家事”的原则,运用人民调解“后半篇文章”工作机制,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调解工作,巧用客家家训、谣谚、叔公、客属等客家文化,打造矛盾纠纷客家解法,着力实现“客家事客家解”,有效维护客家地区和谐稳定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客家事巧用“家训解”

通过积极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具有客家元素的调解古训,调解前组织编写并发放“客家家训三字经”,引导居民学家训、守家训,让客家和平理念深入人心,从根源上预防矛盾纠纷;调解中组织当事人重温家训和文化,引导当事人以和为贵,合理合法地处理矛盾纠纷;调解后制作一份含有家训的调解协议,劝诫当事人履行协议勿再起争端,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2022年以来,梅州发放含有“客家家训三字经”等客家元素调解宣传资料4000余份。2022年4月,兴宁市大坪镇丘某甲、丘某乙信、丘某丙、丘某丁四兄弟因赡养母亲问题产生极大分歧。大坪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从客家家训教育入手,强调客家家训“百善孝为先”,再从客家古训中“还生都唔孝顺、死列哩骗鬼神 ”“千跪万拜一炉香、唔当生前一碗汤 ”等进行说教,告诉丘某四兄弟赡养自己的父母既是法定的义务,更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具体行动,通过调解员的说教,最终使四兄弟纷纷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向他们的母亲致歉,就赡养母亲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四兄弟重归于好,让丘母享受天伦之乐。

图片

二、客家事巧用“谣谚解”

聘请懂客家谣谚的调解员,抓住客家人喜欢用客家谣谚抒情、解困、化怨、促和等习惯,通过“说唱”方式现场调解,激活谣谚中的“仁爱礼仪”文化,唤起当事人的客家记忆,引导当事人从内心上化解怨气,比简单的说教讲法效果更加生动透彻。截至目前,梅州组建9900余名熟悉客家谣谚的调解员队伍。大埔县司法局桃源司法所在2022年调解成功的一起工地赔偿纠纷。湖北籍的王某因驾驶货车不慎将桃源人陈某工地上的钢槽压弯,在赔偿金额上双方没达成一致,选择到司法所申请调解。在司法所所长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先将双方事理法理责任理清,然后与工头陈某说情理,其中他提到“我们客家人有一首《客家妇娘》的童谣,里面说到‘人客来到,细声商量;鸭卵炒粉,咸菜煮汤;若有酒肉,让客先尝;热情款待,面上有光’,说的就是我们客家人好客的真实写照,王某千里迢迢来到我们桃源打工不容易,更要展现我们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好风气、展现我们客家人如金子般重要的好客家风民风……”。经过司法所所长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解,陈某备受感触,以客家人的好客之道自愿将赔偿金额减少一半,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三、客家事巧用“叔公解”

积极吸纳“叔公头”、“五老”和专兼职网格员加入人民调解员队伍,组建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发挥当其群众基础好、道德威望高、信息来源广、知识水平高等优势,巧用“客言客语”就地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促进调解纠纷事半功倍。兴宁市“炽昌工作室”是客家人调解工作室的一面旗帜。该调解室负责人张炽昌,是一名司法局退休老干部,一位在调解领域服务奉献30多年的“老专家”,调处矛盾纠纷专业高效、有理有据、依法依规,因为张炽昌对于群众的矛盾纠纷、家长里短的事总爱操心、总爱张罗,所以,群众亲切地喊他“炽昌哥”,也习惯了有纠纷就找炽昌哥,无论大小矛盾到了炽昌哥手里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张炽昌同志于2021年荣获“年度广东省最美老党员”称号。

三、“客家事巧用“客属解”

梅州市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近年来通过组建边界联调组织,优化联调队伍,开展联防、联调和联治,绘就客属治理“同心圆”,打造边界平安走廊。谢族黎夫人墓位于西河镇和平村麻园,始建于南宋末年,1991年4月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谢族黎夫人后裔多数在福建定居,谢族后裔回来祭祖时发现,黎夫人墓堂前偏左下位置兴建了一座新的坟墓,经询问该坟墓为张某某所建,由此引发纠纷。该纠纷牵涉粤闽两地边界,且当事人人数众多,若处理不妥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调委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和尊重两地客属民风民俗,借助客家风俗习惯的思维劝解双方,使此案纠纷的焦点问题得以解决,成功避免了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政法要闻
热点内容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