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梅州市司法行政部门积极开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按照“客家人管客家事”的原则,运用人民调解“后半篇文章”工作机制,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调解工作,巧用客家家训、谣谚、叔公、客属等客家文化,打造矛盾纠纷客家解法,着力实现“客家事客家解”,有效维护客家地区和谐稳定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客家事巧用“家训解” 通过积极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具有客家元素的调解古训,调解前组织编写并发放“客家家训三字经”,引导居民学家训、守家训,让客家和平理念深入人心,从根源上预防矛盾纠纷;调解中组织当事人重温家训和文化,引导当事人以和为贵,合理合法地处理矛盾纠纷;调解后制作一份含有家训的调解协议,劝诫当事人履行协议勿再起争端,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2022年以来,梅州发放含有“客家家训三字经”等客家元素调解宣传资料4000余份。2022年4月,兴宁市大坪镇丘某甲、丘某乙信、丘某丙、丘某丁四兄弟因赡养母亲问题产生极大分歧。大坪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从客家家训教育入手,强调客家家训“百善孝为先”,再从客家古训中“还生都唔孝顺、死列哩骗鬼神 ”“千跪万拜一炉香、唔当生前一碗汤 ”等进行说教,告诉丘某四兄弟赡养自己的父母既是法定的义务,更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具体行动,通过调解员的说教,最终使四兄弟纷纷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向他们的母亲致歉,就赡养母亲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四兄弟重归于好,让丘母享受天伦之乐。 二、客家事巧用“谣谚解” 三、客家事巧用“叔公解” 三、“客家事巧用“客属解” 梅州市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近年来通过组建边界联调组织,优化联调队伍,开展联防、联调和联治,绘就客属治理“同心圆”,打造边界平安走廊。谢族黎夫人墓位于西河镇和平村麻园,始建于南宋末年,1991年4月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谢族黎夫人后裔多数在福建定居,谢族后裔回来祭祖时发现,黎夫人墓堂前偏左下位置兴建了一座新的坟墓,经询问该坟墓为张某某所建,由此引发纠纷。该纠纷牵涉粤闽两地边界,且当事人人数众多,若处理不妥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调委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和尊重两地客属民风民俗,借助客家风俗习惯的思维劝解双方,使此案纠纷的焦点问题得以解决,成功避免了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