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兴宁市组织部门积极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强化保障、完善机制、内强素质为重点,全面夯实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全力保障,强化阵地优势。先后共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全市495个村级公共服务站,并按“一厅四室”要求,整合农家书屋、妇女之家、金融服务站等资源;筹资1800多万元全面完善办公面积不满160平方米、残缺破旧村级办公场所的升级改造;财政拔出222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亿多元,建成453个集便民服务、政策宣传、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四位一体”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坚持按照“有活动载体、有目标要求、有工作措施、有工作机制、有宣传氛围”的“五有”工作目标,成功打造37个党建示范点;突出以“党建+”为引领,坚持按照建立“一村一品”产业基地的思路,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种养大户(专业户)+农户”等模式,实现党建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如粤东最大种鸽养殖基地——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以项目扶贫为载体,通过龙头公司(党支部)+基地+贫困农户+党员责任人,带动3个村114户贫困农户养殖高品质肉鸽,助推贫困户脱贫。
二、精心打造,优化队伍素质。一是“选”好中坚力量。坚持“内选”、“下派”、“选派”三策并举:“内选”,即重点从本村的致富能人、专业大户、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着力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下派”即从镇街机关工作人员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挂职,条件成熟的直接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选派”即对分类定级为“一般”和“较差”的党组织,由上级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二是“训”好整体素质。利用党校培训阵地,采取“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方式,对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进行集中培训。着力抓好村“两委”干部全员培训工作,提升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今年来共轮训村(社区)干部1200人次。持续抓好“在岗党员示范带富、无职党员设岗带富、外出党员回乡创业带富”的“三带富工程”,增强农民党员整体“带富”能力。三是“养”好后备干部。强化党支部书记及“两委”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建立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采取试用、跟班学习等方式进行培养锻炼,对表现突出的安排挂任村支部副书记。目前已培养408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779名村级后备干部和1353名入党积极分子。
三、严密监管,净化干部作风。坚持把村级组织建设内容纳入镇街总体工作考评重要指标,压实各镇(街道)党委抓村“两委”作风建设的责任;着力健全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双述双评”制度,对排名靠前的进行奖励,对排名靠后、问题突出的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约谈诫勉或组织调整;认真落实《村“两委”班子、干部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在考核内容上采用“双百分”制,坚持每年对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村干部报酬挂钩。充分利用“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规范工作程序,把此项工作纳入村(社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同时坚持“严管”与“关怀”并济,不断健全落实《村级经费保障实施办法》,逐年提高村干部的月报酬,对离任的村干部给予生活补助,有效解决村干部离任后“退无所享、老无所养”的实际问题,目前我市村(社区)“两委”干部报酬已提高至每人每月2500元(书记、主任2600元),村级办公经费提高到每村(社区)每年10万元。对543名离任村(社区)干部发放一次性离任补助合计944.97万元。